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在此背景下,我国外汇市场顶住压力保持平稳运行,表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1126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19936亿元,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这一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支撑、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理解当前国际收支平衡态势,首先需要把握其内在经济逻辑。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发生的各类经济交易的总称,包括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收益等构成的经常性交易以及由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存贷款等构成的资本和金融交易。当经常性交易出现顺差时,意味着一国因净出口从境外获得净收入,相关资金会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对外投资运用,形成资本净流出,即资本和金融交易表现为逆差。因此,从宏观整体和国际收支平衡视角看,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扩大会受经常账户顺差增长影响,并不能简单理解为资本外逃或跨境资金流出压力增大。
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有利于币值基本稳定、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增长,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相应扩大,从交易项目变化看,在外汇市场自主调节机制下,贸易项下净出口收入转换为境内主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总体稳定,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经济结构不断调优 新旧动能有序转换透过“三季报”看中国经济稳步前行(经济新方位)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其中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经济运行持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支撑这一健康模式延续的根基,在于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通过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提振消费,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增强,意味着国民经济循环将更为顺畅,这种内部经济的稳健性,是抵御外部风浪最可靠的压舱石。与此同时,我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宽金融市场双向投融资渠道,一系列开放举措也为涉外经济稳健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此外,外汇市场自身的成熟与监管能力的提升,也构成了防范化解外部冲击风险的关键防线。近年来,我国外汇市场稳健性提升,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汇率弹性增强,发挥了国际收支稳定器的功能。目前企业外汇套期保值比率、货物贸易项下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比均达到30%左右,外汇风险敞口降低,市场交易更加理性有序。
展望未来,尽管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但是随着更加便利、更加开放、更加安全、更加智慧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建立健全,我国外贸和外资的稳健发展仍将得到有效促进,外部冲击风险也将得以防范化解,进而切实维护外汇市场稳定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金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