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记者 陈丽霞)11月14日晚,深圳大运中心游泳馆,第十五届全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决赛现场,当所有人都在猜测是东京奥运会冠军张雨霏,还是刚破亚洲纪录的于子迪夺冠时,刚满19岁的福建小将陈露颖以2分05秒45的成绩率先触壁,大幅刷新个人最好成绩1.36秒。
决赛中,强手环伺之下,第三道的陈露颖从第一个转身后就悄然建立领先优势;进入第二个100米,她非但没有放缓,反而加速拉开差距。最后50米,她一口气拉开差距,强势夺冠。

11月14日,福建队选手陈露颖在比赛中。图源新华社
2分05秒45的成绩含金量十足——在今年的世锦赛上,此成绩足以获得铜牌;在中国女子200米蝶泳历史排名中,能位列第五。
赛后,陈露颖的教练张晓峰举起她的双手向媒体展示:“她的训练是这么刻苦,你们看到了吗?都是老茧,你们可以摸一下。”这双手,诉说着陈露颖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
在张晓峰眼里,陈露颖非常努力,“她的条件不是最好的,她的成绩完全是靠努力拼出来的。”
陈露颖却在一旁谦虚地说:“其实大部分运动员都有(老茧),做引体、举杠铃就会磨出来的。”

11月14日,陈露颖(右)和教练张晓峰在颁奖仪式上庆祝。图源新华社
陈露颖的成长轨迹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11月出生的她,在2020年9月才进入福建省游泳队。2023年的全国游泳锦标赛上,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陈露颖以0.02秒的微弱优势战胜张雨霏,一战成名。
2024年4月,陈露颖在深圳举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暨巴黎奥运会选拔赛上游出了2分06秒81的个人最好成绩,并收获了巴黎奥运会入场券。然而,从2分06秒81到2分05秒45,她再次刷新个人最好成绩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今年我的成绩一直在2分07秒、2分08秒的区间徘徊。其实,我在训练中分段能力很强,但是连贯在一起就不太出色。”陈露颖透露,全锦赛后她开始游300米蝶泳。“慢慢地,耐酸能力上来后,成绩也就上来了。”
全国速冻地图出炉!本轮寒潮虽猛烈但“来去匆匆”
今明两天,今年下半年首场寒潮持续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降幅达8℃至10℃,青海、山东、黑龙江等地气温都创下今年下半年来新低。随着寒潮东移南下,今天起,我国中东部地区进入寒潮影响主要时段,大部地区日平均或最低气温普遍下降6℃至10℃,陕西、重庆、河南、湖北等地下降12℃至14℃,局地降温可超过14℃。这并不是风本身有温度,而是它扮演了“热量搬运工”的角色
心态调整,是陈露颖本次夺冠的关键因素。
“这个成绩在意料之中。如果说有意外,就是我能在全运会这样的大赛上顶住压力把它发挥出来。”陈露颖表示,自己从今年全国锦标赛前就开始调整心态。
面对张雨霏和于子迪等强劲对手,陈露颖坦言:“来全运会之前信心满满,但看了对手状态后,有那么一点小小的退却。”但教练告诉她:“这场比赛不要想名次,就是做好自己,享受过程。”
陈露颖说,在她的眼里,只有眼前的这一条泳道。“游到最后,根本看不见边上的所有人,只有我自己跟自己比赛。”
从全锦赛后的技术调整,到300米蝶泳训练中提升的耐酸能力,她用“解锁自己”的方式,把每一次训练的汗水,都变成了决赛场上的底气。
陈露颖的这枚金牌,不仅是个人的突破,更承载着福建游泳十六年的期待。这是时隔16年,福建选手再次夺得全运会游泳项目的金牌。
十六年,足以让一个婴孩成长为少年。这片拥有深厚水上运动底蕴的沿海省份,为何要等待如此之久?答案或许就藏在陈露颖的成长轨迹中:从基层到省队的完整培育链条,这条培养路径看似平常,却需要整整三代教练员的接续奋斗。
回看福建游泳的发展之路,既有“爱拼会赢”的精神传承,又注入了科学训练与系统规划的时代理念。
省游泳中心主任李艳带着女排“永不言败”的精神,将团队协作与抗压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从黄长端教练的基础打磨,到张晓峰教练的个性化方案,多位教练的接力付出,让陈露颖在技术、体能、心理上全面成长。这种“精神+科学”的双轮驱动,正是福建游泳厚积薄发的核心密码。
今年的全国游泳锦标赛上,福建游泳队共30人报名参赛,最终收获一金三银二铜,并刷新了9项省纪录。共有28人成功获得全运会决赛阶段的参赛资格,达标人数和达标小项数均创历史新高。

图左为刘吴狄 程晓冬 摄
就在陈露颖夺冠的同一天,20岁的漳州小将刘吴狄在男子100米自由泳中为福建再添一枚银牌,改写了福建游泳十余年的沉寂历史,宣告福建不再是泳池中的“陪跑者”。
泳池中,陈露颖看不见边上的对手;而福建游泳,正在看见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