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上的井
( 2025-10-3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
侯文坤
荆山腹地,群山奔涌。
驱车沿着蜿蜒的沥青公路,爬上海拔千余米的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村,一杯热茶已候——“来,试试我们村自己的茶!”
我接过杯,茶水清澈,茶叶舒展。轻轻呷上一口,茶香沁人,味有回甘,“是好茶!”
“茶好,多亏了水好。”60岁的杨培林笑着接过话。七八年前,就算家里的茶叶再好,泡出来的茶都是浑的。“客人来了,都不好意思端茶,怕喝不下去。”
说话间,他端起杯子,“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一杯清茶,看似平常,可对杨培林来说,却等了大半辈子。
在他的记忆里,水一度是苦涩的,甚至还带土腥味。
“青石板上赵家山,十年就有九年旱,屋檐雨水贵如油,露水也能洗把脸。”鄂西的荆山,以一种石骨嶙峋的姿态,勾勒出硬朗的线条,自西向东横贯保康县,造就了全县大小山头3100余个,喀斯特地貌占全县面积70%以上。这里的山“留”不住水。
“这里不缺石头,就缺一口干净的水。祖祖辈辈都缺水、盼水。”当地年长的人,都有一段找水挑水的记忆。
“因为没有稳定的水源,大家吃水就靠雨雪蓄的‘死水’。”杨培林端起茶杯,走到屋外,又喝了一口茶,咂咂嘴,指了指对面山坡告诉我,以前到处是老百姓挖的水坑,都是用来存水的,这也是他知道的村里最早的“水井”之一。但有时候牛也会跑进水坑,村民们开玩笑说那是“牛脚水”,就算烧开了,味道也很难闻。可过了雨季,村民连这样的水都吃不上。不少村民为了挑两桶水要走上十几里的山路,还得排几个小时的队。
赴一场与阿布吉措的徒步之约
赴一场与阿布吉措的徒步之约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新华走笔李溪岩10月的香格里拉,寒意已浸透街巷。熟悉的声音叫住了我,原来是老王。就在我面色发白、脚步踉跄之际,另一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温姐主动停在我身边,不仅伸手搀扶,还将自己的一根登山杖递给我
茶水见底,杨培林拧开家里的水龙头,又接了一壶水烧了起来。水龙头旁的墙上贴着一张手写的提示语“请节约用水”。十年前,他建这栋新房时,装了不少水管,因为没水,只能当作摆设。那时候,赵家山村家家户户都还备着好几个大水缸,装着不同的水——一盆洗脸水都是全家人轮流用,洗完脸倒进另一个缸里,用来晚上洗脚或者洗衣服,人不能再用了的水,最后再倒入另一个缸里用来喂猪。
曾经,缺水的赵家山村在保康县并不是个例。这里一度有3.3万人面临饮水难。
终于,这块“硬骨头”被置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利齿”之下,一个超常规的设想在2017年被提了出来——打深井!
保康县找来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的专家团队,历经数十次调查勘测和严谨科学论证,探明了赵家山村地下河的走向。接着,又从百公里外请来8人专业打井团队,带来大型钻机、空压机等设备。修山路、架电线、上设备……几个月后,保康第一口深井在赵家山村打下了第一钻。
“一开始并不顺利,第一次钻到200米时,钻头被卡住了。第二次钻下去没多深,也卡了,接连搭进去两个钻头。”赵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周心灵回忆,第三次钻到地下350米时,终于看到了水。到第12天,当钻到地下483米时,专家得出结论:“地下水的出水量和水质有保障,可作为自来水水源!”
这消息令荆山上的人们为之一振。马良漆园水厂,井深1030米;店垭徐家堰水厂,井深816米;歇马后园水厂,井深610米……从380米到1030米,保康县陆陆续续打下了十口深井,分布在大小山头。为让井水惠及更多村民,保康县又以十口深井为依托,修建了十个集中供水厂,实行跨村连片供水,最大限度扩展供水范围。
“这水是甜的。”杨培林端起杯子,又啜了一口茶。现在,只要家里来客人,他都会第一时间递上一杯清茶。
水厂通水后,好多村民家特意添了白毛巾,大家再也不担心毛巾用一次就变黄了。有了水,地也活了,村里发展了500亩蔬菜、400亩烟叶、100亩石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超1.5万元。
“过去,我们这多是荒坡。因为一到旱季就缺水,很多农作物活不了,顶多种点耐旱的苞谷当口粮。”杨培林说,现在能种的作物多了,不仅有烟叶、茶叶,还有蔬菜、果树。在政策支持下,杨培林贷款流转了近百亩地,种玉米、辣椒、烟叶等。这几年夏天虽然下雨少,但水没断,地里的农作物长势都还不错。
赵家山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顺口溜画上了句号,但荆山上井的故事还未结束。
去年底,保康县岩头溪水库建成通水,这个总库容达35万多立方米的“大水井”,让周心灵和村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期盼。“县里还计划要再建1座大型水库和8处引调水工程,有了更多‘大水井’,山里的发展也更有底气了!”周心灵说。
伴着秋日的凉风,车行山间,逶迤起伏,一片片待收的烟叶整齐地“铺”在坡地上,一棵棵辣椒秧、石榴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路边……曾经为水所困的大山里,生机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