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这片水稻叶片出现了褐色斑点,极易发生稻瘟病,得及时喷施春雷霉素,每亩用量控制在100毫升左右,兑水时要注意搅拌均匀……”近日,北大荒集团浓江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技术员徐世鹏在田间地头为种植户现场授课,10余名农户围在一起认真记录,不时还有人举手提问,这是农场“田间课堂”的生动一幕。
当前,水稻生长进入拔节孕穗关键期,田间管理迎来防虫、防病、控旺的“攻坚期”。浓江农场有限公司瞅准农时,将“夏管培训”搬到田间地头,围绕农户最关心的水稻健身防病、节水控灌、杂草防除等技术要点,量身定制“田间课堂”培训菜单。
为让培训更接地气,“田间课堂”采取“理论讲解+现场操作+互动答疑”模式。农业技术员带着植保手册、农药样本和检测工具深入田间,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墒情、水稻长势“对症下药”。在种植户刘小会的稻田里,技术员现场演示了“干湿交替”节水控灌技术,用卷尺测量田面水深,指导他通过调节泄洪口控制灌溉量。这样既能满足水稻孕穗期水分需求,又能减少无效分蘖,每亩至少能节水30立方米,还能提高结实率。
考虑到部分农户因农忙无法到场,浓江农场农业发展部还创新推出“线上课堂”。农业技术专家联合科技示范户、种植能手,利用网络开通“夏管直播间”,定期用手机镜头带农户“云看田”,通过视频连线解答技术难题。种植户丁艳福在外地办事时,通过直播学到了稗草防除技巧,回家后及时喷施了氰氟草酯,避免了杂草与水稻争肥,“直播间里能发图片、连麦提问,和现场听课没啥两样,太方便了。”
科技赋能中药兴 全链生态促升级
为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卫生健康委等相关文件要求,响应国家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号召,强化中药材种业创新、生态种植及全产业链布局,8月4日—5日,兴安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研究院、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阿拉善综合试验站携手联合多方力量,共同举办“内蒙古自治区高品质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暨华北地区大宗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观摩培训会”。此次会议以跨区域协作凝聚合力,聚焦内蒙古中药材产业发展痛点深入研讨,旨在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产业动能,推动当地药材产业升级,会议由项目推广首席吕艳霞主持,众多行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探产业发展新路径。推广系统与企业合作社代表聚焦产业标准化不足、深加工滞后等痛点,通过跨主体协作模式凝聚专家力量,为突破种苗繁育、绿色栽培等技术壁垒提供创新路径,同时紧扣政策导向,探讨如何将国家中医药扶持政策精准落地,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此外,浓江农场9个管理区建立了“网格包户”机制,管理区技术人员对“网格”内农户,定期上门回访,跟踪夏管措施落实情况。针对种植大户,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对种植经验不足的农户,则开展“一对一”跟踪指导。截至目前,“田间课堂”已开展线下培训18场次,线上直播9场,覆盖种植户230余户,解决技术难题120余个。
“我们就是要把课堂设在最需要的地方,让技术跟着农时走、围着农户转。”浓江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刑春秋介绍。在“田间课堂”的助力下,农场水稻夏管工作效率显著提升,病虫害防治覆盖率从去年的85%提高到98%,节水控灌技术推广面积达60余万亩。
据介绍,接下来,浓江农场持续以“零距离”服务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让夏管培训真正走进农户心里,为秋粮丰收筑牢根基。
作者:朱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