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烘焙店、饮品店推出“剩菜盲盒”吸引消费者。图为北京一家有“剩菜盲盒”销售的烘焙店。 张乐为摄
食品也能做成盲盒?近来,“剩菜盲盒”的兴起吸引不少消费者的关注。
“我是在社交平台刷到‘剩菜盲盒’的,觉得省钱就尝试了。”家住江苏南京的邬卓益说,她第一次购买的是一家烘焙店的“剩菜盲盒”,收到后发现面包是当天制作的,新鲜度和味道都很好,价格比到店里单点便宜近一半。由于首次体验不错,后来她经常下单各类“剩菜盲盒”。
“剩菜盲盒”不是用吃剩的菜制作,而是指经营者采用盲盒的销售形式,将临近过期或当天未售出的食品包装后打折出售,涵盖烘焙、快餐、轻食等多种品类。
价格低是不少消费者选择“剩菜盲盒”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田鑫上周末刚在一家寿司店购买一份“剩菜盲盒”。她说,当时拆开的盲盒内放了一份寿司和一份章鱼小丸子,虽然没能吃到最喜欢的种类,但以平常一半的价位买到这样的商品她感到挺满意。
在北京国贸商场的一家咖啡店,付女士购买了一个“剩菜盲盒”。她拿到手的是一个叫作“抹茶青青椰”的饮品,这杯饮品如果正常购买的话,价格为18元,但付女士只花了7.9元,“如果别人送给我这样一杯饮品的话,我压根不会想到这是低价买到的‘剩菜盲盒’,因为它和我平时在店内以正常价格下单的饮品没什么两样。”
实训室内学照护
在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年保健实训室里,大二女生王靖雯正侧坐在模拟病床前,一边为“老人”进行常规检查,一边贴心交流健康情况。这是她和同学们每日必做的居家照护核心技能训练,这一幕也是中国老龄化浪潮下职业教育转型的一个缩影。为响应“银发产业”人才需求,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将护理、康复治疗技术、老年保健与管理、智慧老年服务与管理4个专业组建成“智慧康养专业群”,同时牵手芬兰罗约阿应用科学大学,建设“中芬康养学院”,通过引入国际化课程、开办“双语双师”课堂,为学生提供海外深造和跨国服务等机会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活跃着多家经营“剩菜盲盒”的平台,这些平台各具特色,如惜食魔法袋与连锁面包房合作,专注烘焙类盲盒;米粒盲盒覆盖餐饮全品类,折扣力度大;趣小袋推出写字楼午餐场景。
哪些商家会制作“剩菜盲盒”?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在北京一家“多乐之日”面包店,各种面包蛋糕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其中就有“剩菜盲盒”。店员说,推出这类商品有一段时间了,会有消费者专程来购买。每一份“剩菜盲盒”都是随机搭配的,通常包含两到三种不同大小及不同种类的面包,让顾客可以花平时一个面包的价钱体验到更多种类面包的味道。部分面包不是当天制作出来的,但都在保质期内。
一家饮品店的负责人说,店内的饮品都是现制的,但有些消费者下单后取消或更换品类,刚制作出来的饮品倒掉很可惜,这时就会以“剩菜盲盒”的形式推出,以较低的价格尽快卖掉。此外,为了让品牌触达更多消费者,商家也会每天主动制作一些盲盒类商品,以达到引流的目的。
“剩菜盲盒”的低价吸引年轻消费者,但不少人也对其新鲜度有担忧。田鑫说,她会优先选择评分高的商家,在品类上更倾向面包烘焙类,对生冷熟食会谨慎。从相关APP的用户反馈来看,烘焙类盲盒新鲜度相对稳定。
对于消费者的顾虑,开展“剩菜盲盒”业务的商家也在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北京“大力喜寿司店”的店员说,店内“剩菜盲盒”放置的都是当天制作的食物,并且在售卖“剩菜盲盒”时会提醒消费者6小时内吃完盲盒中的食物,以确保新鲜健康。
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院长周清杰认为,从食品产业链的角度来讲,“剩菜盲盒”这种探索是值得鼓励的,为解决食物浪费提供了新思路,也满足了部分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需求。不过,食品安全是餐饮行业的生命线,绝不能因为打折、优惠或者说是盲盒就放松质量把控。从平台到商家,都应当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消费者来说,建议多了解一些食品营养安全的知识,避免购买来路不明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食品,在享受低价格、满足好奇心的同时,确保食品安全。
说到底,“剩菜盲盒”要走得远,不能只靠低价吸引眼球。只有让消费者吃得好、吃得放心,才能真正实现环保价值,成为餐饮行业可持续的有益尝试。(张乐为 邱海峰)